產品更新

網路的本質是探索與發現,而非淺嚐輒止的摘要。隆重介紹 DeeperDive——將生成式 AI 的力量,交還到備受信賴的新聞媒體手中

生成式 AI 的主流化,在短短幾年內便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。根據 eMarketer 的報導,美國的生成式 AI 用戶數量從 2022 年的 780 萬,飆升至 2024 年的 1.001 億,短短兩年內成長了超過 12 倍。預計到 2026 年,使用量將進一步攀升至 1.272 億,相較 2022 年,總用戶成長率將達到約 1,530.8%。

生成式 AI 的潛力無窮。確實,這是我們數十年來所見過最重大的革命之一。然而,當前生成式 AI 搜尋產業的發展模式存在三個不容忽視的明顯缺陷。

1. 生成式 AI 引擎不希望你離開,去深入了解一個主題。

當你在 ChatGPT 或 Perplexity 這類平台上提問時,你會得到一個看似完美、單一的答案,但卻錯失了解宏觀全局的機會。你無法探索多元的報導、閱讀專業記者的真實觀點、欣賞賦予故事生命力的影像,或理解意見與事實如何隨著時間演變。為什麼?因為這些平台並不希望你離開。事實上,根據 Similarweb 與 Press Gazette 分享的數據,今年一月,ChatGPT 帶給知名新聞媒體網站的流量,還不到其總流量的 0.1%。它們就像過去的 Meta 一樣,是新的「圍牆花園」(walled gardens)。

如果你只是想問如何去除咖啡污漬或做個簡單的計算,或許無傷大雅。但如果你試圖理解的是更重要的事情,例如健康問題、財務決策,或是一個你正在考慮購買的產品,單一答案是遠遠不夠、甚至可能與事實相去甚遠的。

那種讓人們以為「得到答案就夠了」的想法,本身就是一種錯誤,甚至會帶來危害。有時候,我們需要深入挖掘、探索不同觀點,並真正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情。展望生成式 AI 的未來,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從一個過度簡化、單一來源的摘要中認識世界。我更希望他們去發現、比較,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2. 生成式 AI 引擎建立在被竊取的內容之上。

生成式 AI 引擎抓取網路內容,並擷取專業新聞媒體中、真實記者所撰寫的文章。這些引擎極少將流量導回原始來源,更遑論為這些資訊支付任何費用。這種模式並非獎勵創作者,而是在剝削他們。任何不支持內容創作者的商業模式都是惡劣、且注定是短視的策略。

雖然當前有一些內容授權協議正在進行,但我們都知道這不過又是另一齣歷史重演罷了。大多數媒體根本不會獲得應有的報酬;而那些少數最初嚐到甜頭的,往往也只是曇花一現,合作難以為繼。最重要的是,即使媒體未來不再與這些生成式 AI 引擎續約,也沒有任何實質機制能「收回」這些內容,或從 AI 模型中清除從新聞媒體獲取的資訊。這些內容一旦被用於模型訓練,就覆水難收了。

3. 生成式 AI 尚未出現在它最應該存在的地方:備受信賴的新聞媒體網站上。

如今,生成式 AI 主要透過像 ChatGPT 和 Perplexity 這樣的平台提供服務。但試想一下,如果同樣的功能出現在它真正應該歸屬的地方——在備受信賴的媒體網站上,會是什麼樣子?

如果你可以直接在《USA Today》的旅遊專區(全美最頂尖的旅遊內容之一)提問,並得到一個根植於真實報導、由實際到訪過那些目的地的記者所提供的答案,那會如何?如果你可以詢問一位你所信賴的記者對某個故事的看法,並聽到他們有理有據的見解,而非一個通用的摘要,又會如何?

向你所在的當地電視台詢問為何你所居住的城市物價正在上漲,遠比依賴 ChatGPT 的籠統答案來得更準確。當面對一則國際突發新聞時,求助於一個全球性的新聞品牌,並針對你的問題獲得多元的觀點,也更加可靠。

生成式 AI 的價值不應被鎖在封閉的平台裡。它應該回到人們最信賴的知識來源——也就是讀者每天在此學習、決策和發現新知的媒體網站。

隆重介紹 DeeperDive

DeeperDive 將生成式 AI 的力量,賦予全球最值得信賴的新聞媒體。

當你向 DeeperDive 提問時,你會先得到一個簡潔、有幫助的摘要,接著它會引導你進行更深入的探索——去點擊、去閱讀、去查看更多你所在網站上的內容,並獲得來自記者、創作者和專家的多元觀點。DeeperDive 結合了生成式 AI 擅長的對話能力與開放網路的豐富性,它不以摘要取代點擊,而是鼓勵用戶透過「內容連結」深入探索,因為我們相信這才是通往知識的真正途徑。

DeeperDive 的與眾不同之處,在於它緊抓著「網路的脈動」(Pulse of the Internet)。網路並非是靜態的,它的生命力由人們當下正在閱讀、點擊和分享的內容所驅動。正如 Grok 的強大源於 X(前身為 Twitter)的即時推文,使其成為當前最頂尖的生成式 AI 引擎之一;DeeperDive 的動力則來自只有 Taboola 才能提供的獨特優勢:數千家新聞媒體的讀者訊號,即時呈現紐約、巴黎、特拉維夫乃至全球各地的人們正在關注的話題。DeeperDive 奠基於 Taboola 多年來驅動開放網路的核心技術:從首頁內容推薦、站內再導流到廣告服務。如今,我們將這套強大的基礎架構,推向全新領域:一個根植於信任、即時性與真實性的生成式 AI。

為什麼這對新聞媒體與用戶如此重要

採用 DeeperDive 的新聞媒體不僅僅是跟上生成式 AI 的革命,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引領這場革命。

今天,我非常自豪地宣布,我們將與兩位卓越的業界領袖共同推出 DeeperDive:Gannett 與《USA TODAY》的執行長 Mike Reed,以及《獨立報》(The Independent)的執行長 Christian Broughton。

透過 DeeperDive,新聞媒體將迎來兩大契機:

1. 更深度的用戶參與

我們正在創造一種新的用戶習慣,讓讀者更投入、提出追問,並停留下來探索。我們的目標是將用戶在媒體網站上花費的時間,從每天 90 秒提升到 30 分鐘。這不只是隨意地滑動頁面,而是在用戶信賴的新聞內容與開放網路的動態脈動下,進行學習、發現與決策。

2. 透過「商業代理」(Commercial Agents)創造未來營收

我認為,生成式 AI 的潛在變現機會不僅僅在於訂閱或傳統廣告。它真正的潛力,在於能夠在用戶展現出真實轉換意圖的領域,提供高價值的「代理服務」,例如:旅遊、財經、體育、電商等。

試想一個未來:當用戶向 DeeperDive 詢問一個旅遊目的地時,他們不僅得到答案,還會收到一個精心規劃好的機票或租車方案。或者,當他們詢問關於紐約尼克隊的賽事時,系統能無縫地整合售票、串流或投注選項在整體問答互動中。這正是從過去「單次點擊 50 美分」(50¢ CPCs)躍升為「單次轉換 500 美元」($500 intent-driven conversions)的價值革命。

我相信這正是 Google 正在透過 Gemini 探索的機會,也是備受信賴的新聞媒體很快能透過 DeeperDive 開啟的龐大商機。

生成式 AI 的未來不應獨屬於平台。它屬於開放網路,屬於那些為其提供動力的新聞媒體。

最後一件事

生成式 AI 引擎的存在,與其說是為了幫助人們,不如說是為了束縛他們。它們等同於新的圍牆花園,只是披著友善的使用者介面和簡短答案的外衣,其目的就是將用戶留在內部,並將開放網路拒於門外。它們不希望你探索不同的專業見解,不希望你閱讀由真實記者、一個真實的創作者所寫的內容,因為那樣的模式無法讓它們的利益最大化。

好消息是:這正是 Taboola 的機會,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機會。

現在,是時候讓開放網路崛起了。是時候讓新聞媒體轉守為攻,用深度內容服務讀者,而非膚淺的摘要答案。在每一次互動中,建立信任與探索的價值。因為我們絕不能讓未來變成一個,讓我們的下一代僅憑著由機器撰寫的一兩句話,就草率地對自己的健康、選票或人生做出重大決定的世界,尤其是當那部機器,還是用昨天所擷取的過時內容訓練出來的。

教育孩子的責任,別交給聊天機器人。我情願他們用 DeeperDive,也不碰那種「懶人包 AI」(Simplexity)。

是時候,該深入探索了。而這,也正是我們正在做的事。

DeeperDive:答案只是起點,洞察方顯價值。

跟Taboola 一起 打造你的第一個廣 告活動

立即開始